关于协会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旧版网站 扫码关注

系统登陆 会员登录 后台登录

A A A A A

当前位置:首页/监管动态

通知公告更多 >

遵循“三适当”原则 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关于防范不法中介“代理退保”的风险提示 关于防范非法金融活动的风险提示 云南省第二十一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财产保险公司人伤理赔员竞赛决赛名单公示 云南省第二十一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财产保险公司人伤理赔员竞赛选拔赛成绩公示(前130名)

专题活动更多 >

云南保险业“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专栏 ——防范“代理退保”风险的提示 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 云南省7.8保险宣传专栏 车险缴费实名制上线

行业动态更多 >

遵循“三适当”原则 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关于防范不法中介“代理退保”的风险提示 关于防范非法金融活动的风险提示 云南省第二十一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财产保险公司人伤理赔员竞赛决赛名单公示 云南省第二十一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财产保险公司人伤理赔员竞赛选拔赛成绩公示(前130名)
监管动态
返回列表

《中国金融》|倪金乾:良好法人文化推动中小金融机构行稳致远

发布时间:2024-06-13      浏览量:3195      文章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五要五不”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涵,划出了金融工作是与非、对与错、优与劣的判断标准。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统筹部署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云南监管局(以下简称云南监管局)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工作部署,立足云南中小金融机构实际,以文化建设为重要着力点,打造富有自身特色和现代金融管理理念的“1+7”文化系统,从根本上推动中小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


中小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的重心是培育良好法人文化


良好法人文化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根与魂,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各国在金融领域的竞争,不仅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等“硬实力”,更包括信念理念、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文化“软实力”。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在金融领域的生动体现,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要举措,更是推动我国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小金融机构迫切需要把金融的底层逻辑、经营理念、风险意识以及规制要求升华为良好法人文化,使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在中小金融机构生根发芽。

良好法人文化建设是防控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特别就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作出专门强调和部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诚实守信,金融的本质是信用,只有弘扬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才能夯实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信用根基,严防逾越道德和法律底线。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稳健审慎、依法合规,中小金融机构规模小、公司治理能力薄弱、资产配置集中度高、抵御风险能力不足,更需要通过培育良好文化,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把握好稳和进,寻求正确的发展道路,将理想信念转化为防范化解风险的制度机制和自觉行为,以稳健审慎的经营为风险防控提供有力支撑。

良好法人文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与全国性金融机构相比,中小金融机构在人才、技术、品牌方面存在劣势,市场竞争力弱,负债管理难度较大,盈利能力不强。随着全国性机构逐步推进客户、区域下沉,加上互联网金融企业不断夺取市场,规模相对较小、资本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为了应对困境,肆意扩张、激进展业、盲目追求高收益,形成较大风险。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以义取利、守正创新,这就要求中小金融机构以构建良好法人文化为目标,转变冲规模、拼速度、抢份额的经营导向,建立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科学的、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实现自身价值,走出高质量发展道路。


云南中小金融机构良好法人文化建设探索


针对云南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的文化根基缺失、发展内驱力低下、自我约束纠错能力不足等问题,云南监管局通过四方面措施对良好法人文化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

第一,“三个强化”推动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有机融合,深化“以文铸魂”。推进现代金融治理文化的形成,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有机融合是关键,必须强化党的领导、股东股权管理和重点问题整改。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推动辖内208家中小金融机构全部完成党建入章程工作,健全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针对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融合存在明显缺陷的7家机构,向其上级党组织发函,持续督促对账销号。二是强化股东管理。加强股东股权穿透和“贴身”监管,构建31个指